校友心聲: 心連心 校友情

 

 

https://www.ychcthwps.edu.hk/img/alumni/alumni01.jpg

林嘉鋒校友的分享短文

小學畢業已18年,回想在趙小的生活,感謝母校為我提供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成為我成長的重要養分。


母校向來重視學生的學業,學習氣氛濃厚,加上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為學生打好了各學科的基礎,讓他們能適應中學的生活。母校亦十分支持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承蒙老師的鼓勵,我曾參加了朗誦、舞蹈、排球等活動,從中得益不少。


母校的宗旨是貫徹「尊仁濟世」,希望培育的學生能服務社群。而我亦在小學立定了自己的理想,經過多年努力,成為了一名醫生,為大眾健康服務。現在回想,學校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沐風雨,育桃李,為母校30周年獻上我的祝福。

https://www.ychcthwps.edu.hk/img/alumni/alumni03.jpg

蕭明輝校友分享

突然收到鍾老師的聯絡,知道趙曾學韞小學要成立校友會。快將成為人父的我,希望能給現在的孩子們一點貢獻,我沒有太大考慮便答應了。


畢業十八年,對於已經投身社會為事業拼搏了好一段日子的我,兒時讀書的記憶雖然模糊,但老師們的栽培、學會的立身做人的道理,仍然是我每天待人處事的範本。


趙小鼓勵同學們多元發展,還記得我曾參與了不同課外活動例如合唱團,環保大使,繪畫比賽等,現在我還保存着當時比賽的獎狀。趙小對我的身心發展有了重要的影響,老師們的真情付出讓我終身受益!

張珏輝校友分享

尊仁濟世」是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的宗旨,也為我的人生注入無盡的養分。


最近一次回到母校是因為要推廣一個教育講座,也藉此回饋校園。離開校園20多年,母校有了不少的改變,在新校長的帶領下有了非凡的景象,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藉以培育出更優秀的學生。


回想母校的點點滴滴,恩師給予機會讓我加入了排球隊,並參加了不少校際比賽及取得一些奬項,流光一夢光陰逝,僅願恩情永存心,在此再次感謝母校的悉心栽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經歷使我日後面對挑戰,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輕言放棄,保持積極的態度,向著標杆進發,希望能盡一點綿力回饋社會。我相信各位學弟學妹在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的栽培下定必成為凡星,各展所長。


我在此祝母校三十週年校慶活動圓滿成功。

https://www.ychcthwps.edu.hk/img/alumni/alumni04.jpg

許子晴校友專訪

趙校師姐許子晴,是最後一屆的會考和高考生,以 1A1B 優秀成績入讀香港大學,曾於香港聖德肋撒醫院任註冊護士,一年前到美國匹茲堡大學護理學院修讀博士。世事無常,26 歲的她本應已經大學畢業,並投身社會,展開人生新的一頁,可惜天意弄人,年紀輕輕的她竟患上罕見癌症。「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與其氣餒,不如學會堅強面對。」作為趙校同學的師姐,她有很多說話和經歷想與師弟妹分享。


趙校成就自我了解

子晴師姐過去在趙校曾參與不少興趣班,小一開始學習跳舞,又曾經學過小提琴和中國笛子,小三參加小女童軍、校際中英文朗誦比賽、鋼琴比賽、合唱團比賽等。她坦白承認,自己是很勤奮的人,卻沒有太多天分,自小就對比賽沒有過高的期望,認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所以很珍惜在趙校學習新技能的時光。六年小學生活讓子晴師姐了解到,自己很喜歡對人的工作,喜歡說話演講,感染別人,幫助別人,所以大學選科時很明確的知道當老師或護士比較適合自己。現在回望,子晴師姐仍為當年在趙校勇於嘗試、跳出舒適圈深感慶幸,了解到自己的長短處,衡量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助日後面對不同的新挑戰。


家暴之下巧遇良師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子晴師姐出身草根家庭,父母關係不佳。小二那年,弟弟剛出生,加上與年長的外婆同住,整個家庭承受着沉重的經濟壓力。她每天在家,親眼目睹外婆被父親虐打,父親甚至連她都責罵起來,動輒施以體罰。媽媽無可奈何,只好帶女兒離家出走,二人心中很是難過。回憶至此,子晴師姐表示,那份恐懼感仍然歷歷在目。

有一次,母女二人搬到朋友家中暫住,因不熟識巴士路線,回校時遲到了,「為甚麼你從荃灣回來?你不是住在青衣嗎?」麥珍老師的提問令子晴師姐感到有口難言,當時她實在沒有勇氣跟老師交代一切,啜泣了一會,麥珍老師給她一個擁抱,並說了一句:「沒事,我在。」那一刻,子晴師姐眼淚奪眶而出,雖然最後仍沒有說太多家裏的事,但她深信,趙校是唯一最安全、最溫暖的家,也是唯一的避風港。從麥珍老師身上,子晴師姐更明白到有時候「人的感受比事情重要」,一份關懷,一個真誠的擁抱,遠勝千言萬語。


患癌歲月人生拐點

子晴師姐本來就讀護理博士研究課程,一次檢查,竟被告知患上罕見癌症,「當時的感受是無助、無奈、失望、絕望,從來沒想過在自己的人生剛進入軌道,逐漸找到人生目標時,患上這麼一種病。」子晴師姐坦言,一度放棄修讀博士課程,返回香港。「當時經常在想,是老天對我不公,感覺自己的人生十分崎嶇。」初時香港醫生更加表示未曾做過相關手術,信心欠奉,後來幾經轉折,才找到美國醫生完成手術。「那段日子的確很黑暗,很無助,不斷的做手術,來回香港、美國兩地,只為多見家人一面,每一次分離都很傷感,恐怕再沒有下一次。」


困厄中迎來新體會

作為一名護士,子晴師姐在患病後亦有不一樣的體會,「體會到做前線醫護人員,對病人的心理健康幫助很大」「就好像拖着病人的手進入手術室,給予陪伴,說一句等會見,已經對病人有很大幫助。」作為過來人,子晴師姐表示,前線醫護人員的一句說話,一個動作,都會令病人有動力堅持下去。


贈師弟妹金石良言

子晴師姐認為,雖然讀書不是萬能,但至少亦要盡力而為,別辜負自己,即使成績未如理想,不用氣餒,也不用過分執着,因為人生總是有出路的。

她又補充說:「世界很大,不要只着眼於香港,嘗試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可能會遇到不一樣的機會和體會,機會是留給看得見的人。」

「希望各位師弟妹都能夠在趙校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貢獻自己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回憶。」

 

如有任何查詢,請電郵至 alumni@ychcthwps.edu.hk。